top of page
  • 作家相片Generich

碳權交易開跑,鋼鐵產業該如何因應?


碳權交易開跑,鋼鐵產業該如何因應?
碳權交易開跑,鋼鐵產業該如何因應?(Photo by wix media)

目錄

何謂碳權?

碳權為何要收費?

排碳費用對何者徵收?

碳權交易所上架時間?

碳權對鋼鐵產業之重要性?

中小企業如何因應?

何謂碳權?

碳權Carbon Credit,是指「二氧化碳的排放權」。依目前各國政府現行做法,多透過規定「碳排總量管制」,設置每年總碳排放量在一定噸數,並追求逐年減少的碳排目標,而後分配至該國各企業及公司一定額度的碳排放權利。若企業所排放之二氧化碳,在其所規定之額度內,則其超額碳權,可在碳交易市場拍賣以獲取減碳利潤。

而該排放二氧化碳之權利,為了方便計算與衡量,於是有了碳權有價化,又稱碳定價Carbon Pricing。此方式是讓各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污染成本內部化,用「價格」此種明確地誘因來引導碳減量,可以有效避免更多企業產生之汙染與排放量。而政府所收之費用,也能作為溫室氣體減量與調適等措施的經費來源。

碳權的運作方式主要分為兩種:

  • 由總量管制與交易產生:政府會為排放總量訂定一定上限,並且依據不能產業之型態與特性,去進行排碳額度分配到各個企業。假設一企業之碳排放量在所規範之額度內,那該企業便可將多餘之碳權,在碳交易市場中賣出已獲得利潤;反之,若是超出規定額度,那麼該企業便必須從碳交易市場中,購買其他企業多於銷售之碳權。因此該管制量之規範相當關鍵,左右都會影響到各企業之直接利潤與成本。

  • 在自願性碳市場產生:為推動企業永續經營價值,許多上市櫃企業,往往主動減少排碳量,搶占節能減碳龍頭。而若該企業減碳有效,勢必排碳量將低於政府規定之額度。而這些企業透過減碳、再生能源、碳捕捉等技術與方式,可向國內外審核機構申請排碳認證,該認證可交換碳權,並再次於碳交易市場中售出。是一種碳抵換(Carbon Offset)的概念。

碳權為何要收費?

從原則及施行目的而言,課徵碳費的主要目標是達到淨零減碳,減緩氣候變遷,促進人類共同福祉,為我們的下一代打造合適的生活環境與永續地球的生存目的。但以台灣實際而言,是為了經濟上之目的而收費。台灣整體碳排放量,僅占全世界碳排之1%,簡而言之台灣對於地球整體氣候危害之下,並不是主要針對目標。但台灣又具高度出口導向,當歐美各國相繼推出碳稅法案之下,我國為了達到出口美國及歐盟等經濟體之目的,若不收取碳費,仍可能要繳碳費給其他國家。因此台灣要搶先建立碳費制度,才有合適的地位與機會,與該各經濟體談判不重複徵收碳費之條件

排碳費用對何者徵收?

台灣在2023年年初,已經將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為《氣候變遷因應法》。此次的修法也將碳費納入,預計2024年上路,首波將被徵收碳費的企業,是年排放量高於2.5萬公噸,共287家的碳排大戶。對照2022年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公布的2020年總排放量2.85億公噸,287戶就佔了78.25%。以產業別而言,多為電力、鋼鐵、石化、半導體、水泥等。

反之,亦有對碳權交易受惠之產業,例如造紙業因擁有大量森林,可以將樹木吸取的二氧化碳量,經過認證機制轉換為碳權。國際上的標準有碳驗證標準: VCS(Verified Carbon Standard, VCS)與黃金標準GS(Gold Standard)。而在台灣則可透過環保署公布的造林抵換專案來換取碳權。

碳權交易所上架時間?

碳權交易所,是由環保署委託金管會,指定由證交所主辦成立。台灣證券交易所於今年5/26召開證交所董事會,以利台灣碳權交易所設立案排入議程及討論,讓碳權交易所如期在7月底前成立。目前台灣的碳交易制度,包括有國內碳權交易、國外碳權服務、碳諮詢服務。根據目前的規劃,台灣的碳權必須獲得環保署與國際公正機構的認可,才能在台灣的碳權交易平台交易。上路後第一階段是「代購」國外的碳權,並不是有價證券交易,企業要買多少碳權就由碳交所代購,供國內企業降低成本。第二階段是國內次級市場自由交易,則須等環保署年底前訂定子法,最快恐要到2024年。實際上作業流程還需嚴格確立。

※延伸了解:歐盟碳交易歷程

碳權對鋼鐵產業之重要性?

在歐洲,鋼鐵業被定義為碳密集與貿易透明的產業。表示其本質會排放大量溫室氣體及二氧化碳,而同時國際貿易的競爭影響力亦巨大,若是國家對於鋼鐵業的減碳要求嚴格,強制降低排碳量,該國鋼鐵業可能採取減量生產已達到國家標準,但反而會容易失去對外競爭力,失去其國際市場份額。因此回歸到台灣本身,在制定收取碳費之標準時,須注意維持減碳需求與市場競爭力之平衡。

鋼鐵產業體系龐大繁雜,具煉鋼廠、扣件廠、鍍鋅廠、加工廠、經銷商、貿易商等各式市場角色,各角色對碳費收取之衝擊亦截然不同。碳費收取目標是針對高汙染性之工廠與製造業,因此前述煉鋼廠、扣件廠等製造業者,勢必衝擊巨大,將嚴重影響利潤。而對於經銷商、貿易商業者則因無製造加工流程,僅對於鋼材之買賣,排碳量多來自倉庫與場地之汽柴油機具、車輛及物流,影響相對小了許多。

以中鋼董事長-翁朝棟先生於6/16股東大會中說明,未來碳費和碳稅的徵收,對鋼鐵業的衝擊相當大,有燒氣、天然氣等燃料要課徵碳費之外,若是將冶金煤也列入徵收項目,中鋼本身的毛利可能出現負數,勢必嚴重影響台灣鋼鐵產業的競爭力,因此翁朝棟董事長也積極向環保署反映。

國發會於去年12/28公布了-台灣2050淨零轉型階段目標及行動,訂定2030年減碳目標24%(以2005年排碳量為基準)。為了達成減碳目的,以煉鋼廠為例,勢必要淘汰高爐,轉換成使用廢鋼以原料的電爐,以達到降低煤炭燃燒產生之溫室氣體。轉換過程耗時耗力耗成本,且突然大量轉換亦有可能導致廢鋼量供不應求,導致廢鋼價格高速上漲,對於市場穩定性與公司營運將產生巨大困境,不可不慎。

未來面對鋼鐵的減碳要求,台灣鋼鐵業勢必導入新技術、新流程,以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與大量電力使用,舉例而言,目前已逐步嘗試商業化之:生質鍛造、碳捕捉、碳封存技術、氫能煉鋼等技術。此些技術可以大量降低一般燃煤所產生之二氧化碳噸數,當然目前技術尚未完全商業化低成本運作,還有待開發,未來可期。

全球粗鋼生產碳排放量
全球粗鋼生產碳排放量(Chart by Research Gate)縱坐標-億公噸

中小企業如何因應?

實際而言,政府提倡的2050年淨零、2030年碳中和計畫已剩不到短短幾年,但截至現今尚未有明確的方案與具體措施,僅僅為口號與大趨勢,美言之只有外表,沒有內容。引述天氣風險開發公司總經理-彭啟明之言: 現在淨零的課程、講座都座無虛席,因為大部分企業都不知道怎麼做碳盤查,相關人才也供不應求。然而就像減重,明知每個月要減一公斤,絕大多數人卻都不用體重計;但這不能完全怪企業,因為政府雖公布2050淨零路徑圖,但近一點的2030年減碳目標要等今年底才公布,「政府還沒有減重計畫,人民何必用體重計?」

而台灣具有高達98%企業為中小企業,再者又是高度仰賴出口導向。以蘋果公司為例,2020年7月就已宣布整個製造供應鏈要在2030年達到碳中和,最終要達到零氣候衝擊。而以科技大廠微軟為例,其與NIKE、星巴克、聯合利華、賓士汽車等各產業之領頭羊企業,成立Transform To Net Zero聯盟,推動淨零碳排轉型。而許多國際大廠之供應商,不乏數以萬計的台灣零組件供應商,鋼鐵產業之中小加工廠、零件廠更是身在其中,左右為難。在面對國際大廠強硬的減碳力道之下,中小企業所面臨的挑戰與壓力,尚待政府以最快速度與效率,協助接軌國際,提出明確的減碳方案與獎勵措施,才能讓台灣中小企業們,維繫國際競爭力;以鋼鐵產業本身,也必須抓緊時機,盡快計算公司與工廠之碳排放量,有明確數據後,待具體輔導措施施行後,能以最短的時間跟緊轉型腳步。可利用 經濟部工業局-碳排金好算 網站,先大略計算實際營運所產生之碳排放量。

117 次查看0 則留言

コメント


bottom of page